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 China Composites Expo
扫描二维码
资讯天天发
您的位置:首页 > > 新闻中心 > 人物访谈

2024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重构“材料王国”——访科思创大中华区总裁胡迪文重构“材料王国”——访科思创大中华区总裁胡迪文
中国化工报
在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的科思创大中华区总部,随处可见“Covestro”多姿多彩的新标识。踌躇满志的胡迪文(Steffan Huber)总裁说着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向记者介绍着这个来自全球大家庭组合而成的中国团队和组织架构。他在拜耳长达30年的职业生涯中,在大中华地区工作和生活了近20年之久,让这位在华时间最长的拜耳资深专家历练成了一个“专业通”,一个“中国通”。

原文:http://www.chinacompositesexpo.com/cn/news.php?show=detail&c_id=247&news_id=2036       从19世纪末被称为“世纪之药”的阿司匹林问世,到上世纪中叶聚氨酯、聚碳酸酯的发明,再到今年阳光动力2号飞机的环球飞行,在100多年间,一项项发明创造和突破性应用让世人记住了拜耳(Bayer)。金秋9月,这家德国大型产业集团的三大成员之一 ——拜耳材料科技集团在全球正式以“Covestro”(科思创)的名字独立运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是继近日美国杜邦拆分科慕公司后,资产重组整合转型的又一案例。
       面对欧美跨国公司一浪接一浪的强势整合浪潮,面对科慕、科思创等新公司的高台起跳,这些游向深海的弄潮儿将会给世界化工产业格局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为国内化工企业全球化经营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中国化工报记者日前专访了科思创大中华区总裁胡迪文,循着拜耳资产重组转型的轨迹,拭目以待科思创“材料王国”的崛起。

       在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的科思创大中华区总部,随处可见“Covestro”多姿多彩的新标识。踌躇满志的胡迪文(Steffan Huber)总裁说着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向记者介绍着这个来自全球大家庭组合而成的中国团队和组织架构。他在拜耳长达30年的职业生涯中,在大中华地区工作和生活了近20年之久,让这位在华时间最长的拜耳资深专家历练成了一个“专业通”,一个“中国通”。
       从1994年首次去到台湾,到现在能够履新在上海,成为科思创大中华区业务掌门人,胡迪文讲话总带着自豪的口吻:“我更多的是像中国人,而不像德国人,特别是思维方式,我已经完全中国化。说来也非常有意思,每当我回到德国,在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反而要适应德国本土的模式。在语言方面,我在台湾学会了普通话,但来到大陆,带有京味的普通话更让我着迷。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非常希望能够率领我的团队尽快超越美国,将中国发展成为继德国之后的科思创全球第二大市场。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科思创的前世今生
       2014年9月,拜耳集团宣布,计划将拜耳材料科技拆分剥离,组建成立一个完全自主运营的公司。时隔仅一年,今年9月1日,启用新名字的科思创(Covestro)集团正式脱离拜耳集团母体,在经济和法律上实现独立,并计划在2015年第四季度完成IPO,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面对风云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拜耳集团坚定不移推进资产重组转型,引起业界的广泛热议。
       拜耳集团作为一家跨国集团,旗下分为医药保健、作物科学和材料科技三大业务板块。数据显示,2014年拜耳集团经营业绩创下全新纪录,三大业务板块持续增长。2015年该集团中期报告也显示,今年以来三大业务板块收益喜人。特别是在美国化学学会《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评选出的2015年全球化工50强排行榜中,拜耳从去年的第11名跻身今年的前10名。
       但令人不解的是,拜耳集团与各子公司业绩持续向好,为什么还要大力推进资产重组转型?

       记者:拜耳转型谋变,拆分材料科技业务是基于哪方面的战略考虑?
       胡迪文:当前,拜耳材料科技业务所处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年,拜耳进入中国市场时,在华的跨国公司竞争对手屈指可数,本土的竞争对手也寥寥无几。而今,市场格局悄然演变。以PC(聚碳酸酯)业务为例,目前亚洲几家大型PC公司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中国PC供应商的实力也越来越雄厚。异氰酸酯业务更具有代表性,以往异氰酸酯是国际厂商垄断的一个细分市场,但是现在国内同行企业异军突起,开始成为行业的龙头,不管在基础设施上还是在专业性方面,短时期就超越了国际竞争对手,市场格局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对于拜耳材料科技而言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会,因为这形成了一种倒逼的机制,促进公司必须加速转型升级,加快技术研发和流程创新,实现有效的差异化竞争。这是为什么拜耳集团决定将拜耳材料科技拆分、独立上市的一个原因。
       对于拜耳材料科技而言,必须要在技术、工艺等层面做出更为准确精准的定位,并对市场持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更快的响应速度,才能确保自身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保持竞争力。而将拜耳材料科技拆分,可以给予新公司更大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早在几年前,拜耳就已经开始将生命科学业务作为集团至关重要的战略重点,拜耳材料科技要和生命科学业务“合灶吃饭”、争取资金确实有诸多不便。现在,科思创在经济和法律上已成为一个独立运营的实体,有了独立身份,能够在国际竞争中更快、更有效、更灵活地发挥自身优势。对于拜耳集团来说,则可以将资金重点支持生命科学这一核心业务的战略发展。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双赢的决定。
       记者:从近两年拜耳的业绩分析,三大业务板块和集团整体实力都处于上升阶段。材料科技拆分后,会不会导致这种向好的趋势成为拐点?
       胡迪文:即使出现拐点,我们也有信心这是一个向上的拐点。为什么这么说呢?进入科思创时代,新旧公司业务交接平稳并无任何中断。员工团队还是原来的团队,客户依旧是原来的客户,产品仍然是原来的产品。对员工而言,科思创的独立运营或拆分上市反而是一个非常正面积极的激励,他们会感觉到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更加激动人心的未来。当然,这其中也会遇到挑战。我们必须更加准确的实现新公司的定位,确保能够获得客户群的理解和支持。总而言之,我认为在新公司独立之后,将会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加灵活的机制,也更为贴近专业客户,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阳光动力2号飞机
科思创的“变”与“不变”
        金秋9月,科思创以一个多姿多彩的新标识亮相,并向世人展现了“开创精彩世界”的全新愿景。从母体脱胎而来,科思创自然带有拜耳的DNA,但是要适应变化多端的国际新形势,在市场新格局下实现公司的健康成长,迫切需要构造形成企业新的基因。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与传承,是科思创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决定着这家新公司的未来。在变革发展中,面对着诸多的变与不变,科思创将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在万变中立足根本?

       记者:在拜耳拆分过程中,除了名字由“拜耳材料科技”变更为“科思创”之外,其背后还隐含着很多的变与不变。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新公司所坚守的“不变”是什么?
       胡迪文:的确,公司拆分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除了显而易见的名称改变外,至关重要的还是对市场的敏感、快捷、灵活的响应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们应对市场的胆识和信心,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同时,在变革中也需要以不变应万变。哪些不变?我认为第一是企业文化。源自拜耳的优良传统文化不会有任何改变,科思创将保持创新型企业的DNA。拜耳材料科技是PC和PU(聚氨酯)的发明者,科思创将会继续推进这些技术的创新发展,并引领相关技术研发的潮流。第二是对于客户的承诺不变。我们将继续以高品质的产品,优质诚信的满足客户需求。第三是对中国的承诺不变。中国是德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我们在亚洲最大的市场和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第四是对员工的承诺不变。我们一向把员工视为公司最大的财富,在员工发展上我们仍会投入巨大的资金和资源。第五是对社区的承诺不变。在德国,在总部,我们一直将自己视为社区的一员,自觉履行一个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
       此外,我们还将继续坚守三大责任:首先是高度的安全性。对于化工行业来说,企业的安全、员工的安全以及社区的安全是重中之重,它既是我们业务的基石也是成功的保障。科思创会不折不扣地抓好安全生产与管理。其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合规性。包括技术工艺、法律法规,我们都会坚持百分之百的合规。再次是确保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使我们的碳足迹越来越少,为保护环境及社区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在传承与变革中实现了成功转型,科思创又怎样实现理念创新?
       胡迪文:一家成功的企业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科思创的企业价值观可以概括成“3C”理念,即求新若渴(Curious)、勇往直前(Courageous)、多姿多彩(Colorful)。这些是科思创员工在行为方式及工作中的指导原则,可以引导我们在发展中实现更为准确的定位。
       求新若渴,可以很好地诠释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和新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勇往直前,唯此方可在市场上抢占先机。拜耳是很多重大科技的发明者,但是以往的传统常常是要把一切问题研究透,才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导致成果产业化进程过于缓慢。因此,在科思创的创新价值观中,我们特地强调了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我们科学决策之后,必须果断地将成果推向市场,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在勇往直前的理念下,我们也提出科研创新应允许失败。因为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勇于探索和尝试各种新的方法。多姿多彩,首先体现在多元化的员工团队上。换言之,他们在思维方式和能力上需要有这种多元性,从而形成合力,使得企业能够实现高绩效。其次,多姿多彩也反映了我们的愿景,就是通过更加丰富多彩的产品,以智能化和高科技开创一个更为精彩的世界。
       记者:德国化学工业一贯注重发展实体经济,但是目前国际资本整合调整、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屡见不鲜。不仅是德国拜耳,包括美国杜邦等一些跨国公司也在拆分剥离,选择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IPO上市等。这样做会不会产生金融泡沫?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一贯严谨,一向立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拜耳,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胡迪文:我认为目前全球化工行业已经是高度整合,兼并重组的机会并不是非常多。相对而言,生命科学行业体量增幅较大,兼并重组却显得十分活跃,对行业发展产生了作用和影响。但尽管如此,一旦科思创发现水平先进并具有互补性的技术,还是会有兴趣开展兼并组合,使得现有的产品线更加强大。
       当然,科思创在资本运作上会持非常严谨的态度,不会热衷于随意的资本运作。不过,我倒是认为,化工行业应当避免产生产能泡沫。一些企业抓住了短期的机会,却忽视了长期的风险,一拥而上,造成了产能过剩。产能过剩背离了市场供需的法则,这种泡沫一旦破灭,会给自身带来重创。科思创将坚守长期的市场策略,按照市场规律防范各种泡沫风险。

科思创的“中国观”
        今年中国出台了新《环保法》、《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不久前“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构建中国化学工业绿色制造体系,成为当前乃至今后10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环保压力加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新形势下,怎样化解发展化工的信任危机?
       “孵化绿色新业态,树立化工新形象,离不开政策引导和企业自身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就是科思创的“中国观”。

       记者:作为一家专业化学公司怎么看待当前谈“化”色变的现象?要让公众对化工产生信任感,应如何树立良好的形象?
       胡迪文:不仅是在当今中国,在全球历史上化工行业历来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一直将安全作为首要的指标,对不安全行为我们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但是在行业中,免不了会有一些企业忽视了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认为化解问题的招数:一是希望政府严厉打击不遵守安全规范的企业,对优秀企业大力宣传、奖罚分明、有法必依、公平执法。唯此,化工行业才能更加有序发展,社会公众对化工的态度才会改变。二是大力推进责任关怀,为中国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加油。拜耳在化工业务上的传承已有百余年历史,一直非常注重践行责任关怀。未来,科思创作为一家纯粹化学公司将继续坚守责任关怀的承诺。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使科思创品牌像拜耳品牌一样深入人心,让社会各界看到化工对责任的高度重视,对责任关怀的坚定承诺。同时,我们也期望化工行业把责任关怀做到位,树立起全新的形象。
       记者:在环保安全法规严苛的环境下,怎样看待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缩水问题,解决方案是什么?
       胡迪文:安全环保政策收紧,特别是加大违规惩罚力度,中国政府已开始真刀真枪地做这件事情。科思创对于安全合规有着百分之百的承诺,这是我们企业的DNA,也是在中国的立身之本。当然,严格的法律法规会导致企业一定成本提升,但我认为,企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代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这将逼迫企业必须考虑节能降耗,减少排放。科思创所推广的技术和理念均基于节能环保,这也正是我们所寻求的市场。
       同时,我们也反对为保持盈利水平盲目扩产的做法,这样做会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抓生产效率,不断改进工艺,提高产出率,降低能耗,并控制和减少生产各个环节中产生的浪费。
       记者:“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科思创如何抓住机遇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构想,为促进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油?
       胡迪文:“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提出要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为科思创今后的发展带来巨大商机和成长空间。我们的PC业务全球总部已经迁到了上海,并在上海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聚合物一体化生产基地和世界最顶尖的聚合物研发中心,我们希望凭借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助力中国的传统化学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变强。

重塑“材料王国”王者风范
        “工业4.0”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也是德国推行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主要标志。德国制造商希望借此来重新领导全球制造业潮流,继续掌控制造业的制高点。而“工业4.0”对中国工业的改变、再造和融合也正悄然开始。从拜耳重组整合的大动作所释放出的信号,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科思创接棒拜耳材料科技,将继续成为全球领先的PU、PC和特殊化学品供应商。在高起点上推进各项业务,将使科思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主动权。但是,新公司能否在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取得新的突破,占据产业制高点?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打造材料技术的新高地,保持在PU、PC、特殊化学品等重点行业全球主导者的地位?下好中国市场这盘大棋,必须搞好战略总体设计,因为每一步落子都有可能决定科思创的成败。

       记者:中国目前是排在德国、美国之后科思创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如您之前所说,希望中国能够尽快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科思创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胡迪文: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在科思创的全球市场中,中国在增速上也是最快,同时利润贡献也非常可观。因此,中国市场对科思创的发展举足轻重。科思创总部对于中国业务的要求非常高,要求中国团队在各个方面必须全力以赴。这带给我们的压力固然大,但是机会也同样非常大。当前,中国市场有许多的商机和巨大的潜力,而科思创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团队,不论是在市场开拓还是客户支持等方面的经验都非常成熟。两者相结合,对于新公司的业务成长、业绩刷新,我们信心十足。
       记者:中国承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这意味着化工行业将面临着更加繁重的绿色低碳转型任务。科思创如何发挥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节能减排水平?准备从哪些领域入手,开发中国市场的潜在需求?
       胡迪文:节能减排是当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的领先企业,我们将不遗余力地通过生产工艺的创新研发来减少碳足迹。我们在诸多的中间体以及最终产品的生产上,都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技术。例如,氧气去阴极化技术(ODC),这项从盐酸中提取氯气的技术可以节约电能30%。再有,我们称之为“梦想制造”的技术,开创性地利用二氧化碳为原材料生产PU,PU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保温材料、汽车内饰件、家具等领域。科思创将持续投入,使这项新成果实现商业化。
       此外,我们已经注意到中国市场对新材料有巨大的需求,其中包括可回收材料、生物基材料等。我们会紧扣国内市场的各种发展趋势,如汽车轻量化的趋势,节能环保的趋势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
       建筑能耗占全球总能耗的40%,因而建筑保温也是我们重点攻关的领域之一。我们与同济大学共同成立了生态建筑与材料研究院,使建筑保温材料在全国获得更快的推广。此外,我们在青岛工厂建造的中国第一个生态商务建筑项目已实现了零排放;通过安装太阳能面板,并采用PU材料等多种节能环保技术,实现青岛工厂的写字楼发电比耗电还要多。我们也希望这一示范项目可以引领行业追求更为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
       发展节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大势所趋,中国也不例外。围绕材料创新,我们与中国长城哈弗车企展开广泛的合作:通过轻量化的材料研发和应用,提高汽车节油性能,同时提高汽车设计和应用的灵活性。此外,我们还为电动汽车充电桩提供PC材料,确保充电桩可以抵御零下40℃的环境,并具有阻燃性。PC材料在高铁上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可使高铁及动车组车窗实现轻量化,坚固耐用。
       记者:今年中国加大高铁建设资金投入。截至7月1日,国家发改委今年已批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计划总投资达4883.2亿元,占已批复基础建设投资一半以上。科思创是否想分享高铁市场蛋糕?
       胡迪文:中国高铁建设不断提速,市场总量正在快速扩大;另外,“一带一路”建设使中国高铁走向国际,这也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大的商机。科思创针对中国高铁的业务目前还在起步阶段,业务量还不算十分大,但是这确实是科思创的一个战略性目标市场。节能减排的新科技需要逐步得到国有企业的认可,公共交通安全规范与新科技匹配度也需要提升,我们有足够的耐心耕耘这个市场。
       谈到高铁,我还想介绍我们参与研发和制造的阳光动力号飞机,这架飞机仅靠太阳能飞行不消耗一滴燃油。我们为机身轻量化以及帮助驾驶舱抵抗严酷的温差提供了整体材料技术解决方案,这一项目也再一次向世界证明:我们拥有一流的技术及创新品质。 文章来源:http://www.chinacompositesexpo.com/cn/news.php?show=detail&c_id=247&news_id=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