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 China Composites Expo
扫描二维码
资讯天天发
您的位置:首页 > > 新闻中心 > 行业分析

世界第一的“奥秘”——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探究
来源:中国建材报  2015-11-13 15:30:02
本文阅读次数:6429

文章关键词: 复合材料 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 玻璃纤维 玻纤 混合所有制

原文:http://www.chinacompositesexpo.com/cn/news.php?show=detail&c_id=12&news_id=2259
  玻璃纤维,被广泛用作复合材料中的增强材料,不同特质的材料与玻璃纤维“混合”,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使之在性能上相互取长补短,形成性能更好、质量更优的新材料。
 
  “混合”作用于物质世界,往往呈现出惊人的效应。看似表面水静无波,实则内在波澜壮阔,以致屡屡在材料世界中掀起一次次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混合”发力于产业升级,也凝聚着巨大能量。不同性质的企业通过“混合”,在取长补短、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创造出原有企业难于想象的巨大价值和超强力量。甚至犹如穿上“钢铁衣”,让一个普通人瞬间变成拯救世界的“钢铁侠”——成功“混合”后的企业,也可以变作行业的“钢铁侠”,成为带领行业攀越世界巅峰的引领者。
 
  正如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所言:混合所有制实现了“央企实力+民企活力=企业竞争力”,中国建材历经十余载不懈努力,拔得国内行业头筹并蝉联世界五百强,“混合”之力功不可没。
 
  混合所有制是指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我国的混合所有制,萌芽于上世纪50年的“公私合营”,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也可算是对现代企业形式“混合”的一种探索。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混合所有制”始于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与国企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相伴相随。从1984年至今,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而自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混合所有制企业大量涌现,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在这之前,已有少数尝试“混合”发展的先行者,走在时代前沿,率先取得成功。中国建材旗下的玻璃纤维企业——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因企业几经更名以下统一简称“中国巨石”)便是其中之一。
 
  中国巨石在我国以及世界玻纤工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完美融合了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以及国外资本,并充分发挥了混合所有制的优势,取得突出的市场竞争力。
 
  尤其与中国建材携手重组并成功上市,中国巨石以践行“央企市营”先行者的身姿,迅速跃升为全球同行业的翘楚,创造了多项世界瞩目的成绩。
 
  在其带动下,中国玻纤行业当之无愧地站在了世界同行业的巅峰。
 
  不久前,记者奔赴浙江桐乡市,零距离接触了这个玻纤行业的世界巨头,探寻世界第一的“奥秘”。
 
  世界第一,迎风砥砺铸辉煌
 
  当记者一行来到中国巨石科技大楼的产品展示厅内,看到如同蚕丝一样纤细洁白、泛有光泽的玻璃纤维纱团整齐摆放着,还有的被织成布、做成毡,或被制成如同碎段尼龙的短切原丝。不久的将来,这些外表并不新奇的玻纤产品,将奔赴全世界找到“用武之地”。
 
  “这种外表朴实无华的材料,具有绝缘性好、耐热性强、抗腐蚀性好、机械强度高等优点。目前玻纤复合材料中使用量最大的增强材料,不仅能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还能降低收缩率,提高热变形温度,赋予了复合材料新的性能。我们目前生产100多个品种、近千个规格的玻纤产品,单纤维直径在9微米以上的为粗纤维,有纱、布、毡等多种形式,广泛应用于汽车、风电、高铁、建筑、石油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单纤维直径在9微米以下的为细纤维,织成的电子布则被用于电子电器的印刷线路板。建筑、交通、新能源、电子和环保产业是我们产品最主要的五大应用领域,这也代表了世界玻纤产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巨石人在谈到玻纤产品的功能和品种时,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恨不能将玻纤所有的优点一股脑说尽。
 
  辉煌,来之不易。成功的背后,一定是各方面的因素交织结合,共同促成。绝大多数因素,是所有企业走向成功的“必修课”。比如抓住最好的机遇、通过研发创新提升企业实力、拥有国际发展视野、审时度势的战略部署,以及精细化管理上的精益求精等等。中国巨石的成功也不例外。
 
  首先,从玻纤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来说,我国玻纤行业可谓后来居上。中国巨石的成长正赶上行业发展的最好时期。
 
  1938年玻璃纤维工业在美国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工促进了玻纤工业的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随着各国对能源危机、环境保护、高新技术的重视,玻纤产业高歌猛进,应用范围不断扩张,成为现代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玻纤工业正式诞生则是在1958年。是年,上海耀华玻璃厂年产500吨的无碱玻纤车间投产成为标志。随后多年,国内玻纤工业小步缓跑,稳步发展。
 
  21世纪,我国玻纤工业进入了发展黄金期。用途逐步扩大,从满足国防军事等高科技领域,逐步深入千家万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拓展空间,让中国玻纤行业发展势头后来居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
 
  进入2015年,水泥、玻璃等建材产业进入发展瓶颈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玻纤行业却逆势而上,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5亿元,同比增长8.65%,利润总额47.6亿元,同比增长26.39%,在整个建材行业中名列前茅。
 
  玻纤行业取得的成绩,其领军企业中国巨石功不可没,30多年来,中国巨石恰逢玻纤行业最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通过不断努力,推动全行业更上层楼。
 
  如今,中国巨石年产能超过110万吨,占全球玻纤生产总量的20%以上。2015年上半年,中国巨石业绩稳步增长,实现营业收入34.5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净利润4.8亿元,同比增长267%;更由于上半年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公司实现量价齐升,产品毛利率达40.5%,同比提升6.6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其次,在牢牢把握“机遇”的前提下,中国巨石始终在研发能力、技术创新和装备工艺等方面持之以恒、超越自我。不以最好自满,但求做到更好。
 
  据中国巨石发展战略部总经理赵军介绍,中国巨石目前作为全球最大也是品种规格最全的玻纤制造商,技术能力和硬件设施水平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巨石自主研发建造了全球规模最大、国际领先的单座年产12万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拥有一批世界一流水平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如大规模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全套技术,全自动物流输送技术,大漏板技术,专有浸润剂技术,纯氧燃烧技术,E6、E7高性能玻璃纤维配方技术等等。
 
  截至2015年上半年,中国巨石累计拥有有效专利404件,其中发明49件(包括6件涉外发明专利授权),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玻璃纤维配方E6以及E7系列产品,均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再者,拥有了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世界领先的装备工艺水准,中国巨石便有了走向国际的“本钱”,抢先布局国际市场。
 
  早在2005年,中国巨石就成为了亚洲生产规模最大的玻纤企业。2008年以来,企业已经拥有问鼎全球的实力,发展实现“步步高”的节奏。
 
  2012年,中国玻纤行业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对外投资项目——年产8万吨无碱玻纤巨石埃及项目动工,2014年投产,拉开了中国巨石第三次创业“走出去”与“国际化”的序幕。目前,巨石埃及生产的玻纤产品全部供应欧洲市场,并且供不应求,为此,中国巨石及时启动了巨石埃及二期8万吨,三期4万吨无碱玻纤生产线的建设,二期项目将于2016年上半年投产。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巨石实施全球营销战略,并始终坚持“规模扩张与市场开拓同步”的原则。目前已在美国、韩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法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海外子公司,并在英国、德国拥有2家独家经销商,建成了较完备的全球营销网络,为接下来建设海外生产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巨石加快全球布局,完善世界营销网络,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收购、整合、拓展全球营销网络,转变渠道管理模式,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从而使“巨石”品牌尽可能覆盖全球。同时,企业还实施海外建厂的发展布局,实现玻纤生产的战略性转移,通过管理、技术输出和本土化运作,利用全球的资源,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和生产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国巨石的总体效益。
 
  当前,中国巨石国内市场占有率近40%、全球市场占有率超20%,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
 
  还有,中国巨石多年如一日,在精细管理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其独创的“增节降工作法”使企业具备突出的竞争优势。
 
  中国巨石长年持之以恒抓管理,成为我国建材行业乃至全球玻纤行业管理一流的企业。“增节降工作法”说起来简单,就是增加收入、节约支出、降低消耗,贵在常抓不懈。这套方法始于1998年,为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经过10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不断提炼优化,现在已成为企业精细管理的特色工具和市场竞争的杀手锏。
 
  通过推行“增节降工作法”,中国巨石的生产成本逐年降低,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10年来原燃材料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巨石的玻纤生产成本却大幅下降。10年前生产50万吨玻纤需要1.2万人,现在生产110万吨只需要7000人。
 
  但是,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若想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只完成“必修课”已经远远不够。所有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在做好“必修课”的同时,更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发扬到淋漓尽致,甚至形成“独家秘笈”。这才是成功企业背后真正的“奥秘”。
 
  作为世界第一的卓越企业,经常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巨石有别于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奥秘是什么?
 
  记者采访中,透过中国巨石无数耀眼的光环,看到了这样一个答案:混合所有制
 
  第一次“混合”,巨石冲出石门镇
 
  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曾说,巨石天生具有“混合”的基因。
 
  中国巨石可以说是世界玻纤行业的一个奇迹,它从石门湾一个生产土布的作坊式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玻纤企业。这是一个锐意创新的故事,一个通过“混合”不断跨越腾飞的故事。
 
  1971年,桐乡石门镇一个小小的石门东风布厂,陷入困境急需转型。当时有人建议发展玻璃纤维,厂里却连最简单的拉丝机都买不到。厂领导决定派刚进厂工作的张毓强到九江玻纤厂试一试。
 
  九江玻纤厂彼时是全国16家国有玻纤生产企业之一,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管理经验。张毓强乘16小时火车赶到九江时,厂里接待他的人说,他们缺少一台5KW电动机,并暗示还想要一些肥皂。
 
  16岁的张毓强火速赶回石门镇,找齐这两样东西扛到九江,跟玻纤厂交换了一台拉丝机,又马不停蹄背着这台重达125公斤的拉丝机返回石门。1973年,石门东风布厂更名为石门玻纤织品厂,这便是中国巨石的前身。
 
  跨入玻纤行业,事实上已经告别了纺织领域,但从“布厂”改为“织品厂”,一个名字的更改流露着其间的万分谨慎和一丝茫然。
 
  随后几年,由于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玻纤行业基本处于封闭孤立的状态,无法接触世界先进技术,不能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一个身处小镇又刚刚转型的织品厂势必要经历一段沉寂期。
 
  好在,石门玻纤织品厂毅然挺过艰辛,没有改变发展玻纤的决心。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春风给玻纤行业带来生机,石门玻纤织品厂也冲破了发展的桎梏,轻松上阵。1980年,石门玻纤织品厂正式更名为石门玻璃纤维厂,表达着强烈的信心和扎根玻纤行业的决心。
 
  1983年,石门玻璃纤维厂更名为桐乡玻璃纤维厂,并在5年后,改制成立桐乡振石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桐乡县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先河,正式走向市场化经营和资本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又一个5年过去。1993年,是“巨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节点。振石公司联合桐乡农业银行、桐乡经济开发区等五家单位组建桐乡巨石玻璃纤维有限公司,1996年组建成立巨石集团有限公司(为区别“中国巨石”,下文凡涉及此公司,均简称“巨石集团”),“巨石”这个名字正式亮相,也由此迈出了“混合”发展的第一步。
 
  这次“混合”,使巨石成为多元股份的民营控股公司,并成为浙江省首批省级开发区中首家入驻的企业。1993年,巨石上马年产8000吨的中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
 
  此次改革重组,不仅为中国巨石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根基,也坚定了企业走混合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混合”的初步尝试,一个小小的玻纤厂,扩大了规模、加强了实力、完成了机制改革的初步阶段,其影响力早已走出石门镇,成为桐乡市乃至浙江省响当当的骨干企业。
 
  然而,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企业,已经取得的成绩永远都是攀上更高台阶的起点。
 
  当时的玻纤行业,还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还有很多瓶颈和桎梏,资金的缺乏、国际的打压、技术的壁垒以及缺少政策支持和行业规范等等,都使这个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在继续前行的过程中愈发艰难。
 
  巨石要想冲破这些桎梏,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就要寻求并拓展新的发展平台。企业意识到,巨石要想长足发展,“混合”之路要一直走下去。
 
  下一步的“混合”,他们将眼光放向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寻找可以共同实现世界玻纤梦的同行者。
 
  第二次“混合”,加盟中国建材走出“国门”
 
  这些年,不少媒体追问巨石“掌门人”张毓强,世界第一的背后,最主要的支撑力是什么?他曾这样回答:“‘巨石’这20年,最大的感悟就在‘资本’两字上。如果不是加盟中国建材,实现资本运作,仅靠企业滚存利润,‘巨石’要想达到110万吨的产能,起码要等我活到200岁。”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八五”、“九五”规划攻关项目立项成功,为我国玻纤行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然而,就在1996年前后,世界玻纤行业却陷入发展低谷期,对刚刚崭露头角的中国玻纤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使行业发展急转直下,进入异常艰难的瓶颈期。
 
  中国巨石的老员工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可以说是外忧内患,国际玻纤行业发展低迷,国际巨头对中国同行打压得更加厉害,国内整个行业都很窘迫,企业销售状况不好,利润空间大幅缩水。”
 
  1997年,“巨石”步履维艰。企业意识到,只有寻找发展资金,推动企业上市,才能使中国巨石摆脱困境,继续前行。
 
  熟悉玻纤行业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行业,要想摆脱困境,继续前行,就必须有巨额资金的投入和支撑。
 
  当年,美国的一家世界玻纤巨头公司看中了“巨石”,想将潜在的竞争者变成合作者。美方前前后后来了几拨人,洽谈了18个月,希望占股60%控股企业。
 
  一位当年参与谈判的老员工说,他们就是想达到控制“巨石”的目的,控制了“巨石”,也就控制了整个中国玻纤行业。将这样一家欣欣向荣的年轻企业拱手相让,这不是巨石人想要的结果。
 
  在巨石与美方进行洽谈期间,千里之外的北京,一家建材行业里的中央企业,也向巨石投来了橄榄枝。它始终坚信玻纤行业的广阔前景和未来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想要拓展玻璃纤维板块,并正在寻找一家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共同开拓玻纤市场,这就是当时还叫做“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的中国建材集团。
 
  彼时的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国际化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央企和民企逐步携手,互相依存、互相带动、互相补充。在这样的机遇下,中国建材和“巨石”走到一起,开始了中国巨石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建材的加入与引导,使中国巨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了企业创造世界第一的新助力。
 
  1999年,中国建材集团与巨石集团的母公司——振石集团等四家企业牵手,发起成立中国化学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玻纤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公司上市募集了2.1亿元资金,解了燃眉之急。正是有了这笔资金,中国巨石开始筹建当时国内最大的年产1.6万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并于2000年底建成投产。这条生产线的建成,助推中国巨石进入全球玻纤企业第一集团军的行列。
 
  2011年,中国玻纤所持巨石集团股份从51%增至100%,巨石集团改制成为中国玻纤的全资子公司。
 
  当时中国玻纤95%以上的收入和利润都来自巨石集团,成为中国建材“央企市营”的典范之一,中国建材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玻纤未来的发展规划,逐渐剥离非主业资产,势要打造成为全球玻纤行业的领军企业。
 
  中国建材和中国巨石的合作,更重要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双方领导者的理念和目标一致。在中国建材给予中国巨石完全信任时,“巨石”没有辜负这份期许。
 
  短短十余年时间,中国巨石便走出国门,跃居全球玻纤行业之首;短短十余年时间,中国巨石填平了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同行业之间近百年的鸿沟;短短十余年时间,“巨石”这个中国玻纤品牌被世界同行熟识并推崇。
 
  正是中国巨石的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各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使得这条已经盘踞在中国玻纤行业的巨龙不断的抬头攀升,直至独占世界玻纤行业鳌头。
 
  张毓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强调,中国巨石的发展壮大,与中国建材的支持息息相关。首先就是获得了民企还没有得到的一些政策环境支持,其次是在资本市场获得了资金支持。如果没有央企的支持,中国巨石很难走出国门,更不可能做到全球最大。
 
  第三次“混合”,改变玻纤世界格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巨石就树立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全球化发展指导思想,并着手进行海外营销网络布局。
 
  中国加入WTO为玻纤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广阔发展空间,行业技术进步增强了出口创汇能力,池窑拉丝产品60%以上出口。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巨石在2004年始建设桐乡年产60万吨玻纤生产基地,这被巨石人称之为第二次创业。
 
  2001年,已经成为中国建材一员的中国巨石,在中国建材的支持下,引进美国投资者索瑞斯特财务有限公司1000万美元,成功开辟了资本化运营的新模式。
 
  如果说加入WTO必载入中国乃至世界贸易发展的史册,中国巨石也必将载入中国乃至世界玻纤工业的史册。中国巨石在玻纤行业后来居上,发展成为全国玻纤行业的领军者,从现代玻纤工业生产技术的学习者,成为世界玻纤技术研发与创新的领跑者。
 
  2007年,中国巨石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珍成国际(联想集团旗下的弘毅投资)7500万美元战略投资,进一步优化公司股权结构。2008年7月,公司成功实现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将自玻纤问世以来,一直由美国占据的世界玻纤行业第一的宝座夺了过来,由此改变了全球玻纤行业发展的格局。
 
  中国巨石“混合的基因”在中国建材发展混合所有制、践行“央企市营”的大平台上,继续发酵,中国建材的加入使得企业拥有更为广阔视野和更高的发展平台,这些先天的优势势必让中国巨石拥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和灵活的经营模式。
 
  当前,中国巨石是一家拥有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以及国外资本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目前中国建材占公司总股本的34.06%,振石控股集团占公司总股本的19.76%,此外,珍成国际、索瑞斯特这样的境外法人资本,以及国内的基金证券公司的资本等,共同持有这家世界玻纤巨头公司的股份。
 
  中国巨石在海外资本注入后,更方便接触到世界领先的生产技术与工艺设备,推动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并快速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企业完全采用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并拥有世界领先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融入海外资本带给巨石的不仅仅是接触到全球先进生产技术,同时还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都增强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丰富的股权结构让中国巨石实力更加雄厚,同时也让其更早的拥有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眼光。新常态下,中国巨石充分利用全球市场这个大平台,为企业的转型升级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大大提高中国巨石的总体经济效益,使产品和服务更加贴近客户,有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更有效提高了巨石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
 
  张毓强指出,中国巨石继2014年在埃及成功建立玻纤生产基地后,将继续探索在北美、拉美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的可能性,通过玻纤营销全球化布局,直销统一物流商业模式,从“以内供外”转向“以外供外”的盈利模式,实现“两头在外”和玻纤生产战略性布局,探索一条充分整合并利用全球资源的跨国企业发展之路。
 
  中国巨石为了进一步开发海外市场,在A股市场募集了50亿元资金,并希望通过此次募集资金,进行海外投资、海外制造,以降低经营风险。2014年,中国巨石海外销售收入占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48.38%,海外市场已成为公司未来战略发展的重点及新的利润增长点。
 
  企业的世界市场已然打开,在“布局国际化、市场全球化”的战略下,中国巨石不断利用全球市场的优势,扩大海外市场的占有率,完成公司区域战略布局,提高核心竞争力。
 
  重返桐乡、再度更名,宏大布局的“手筋”
 
  围棋术语中,有一个词叫“手筋”,也就是“妙手”的意思。手筋往往表现在某一局部的最有效着手,表现为能够取得最佳结果的行棋方式。
 
  2014年10月,在桐乡举办的中国巨石第二十届国际玻纤年会上,张毓强从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中国玻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江林手中接过了“中国玻纤”的牌子,中国玻纤总部正式迁址桐乡巨石本部所在地。
 
  携手中国建材并成功上市后,“中国玻纤”将上市公司总部设在北京。经过十余载的发展与积淀,“中国玻纤”这个名字响彻整个建材行业。
 
  人们普遍意识中,衡量一个企业的地位高低,就是其总部能否在一线城市中立足,尤其是在首都占有一席之地。当众多地方企业为将总部搬到大都市而费尽心思时,中国建材却决定将中国玻纤总部从北京迁回风景如画的江南小城——浙江桐乡。
 
  此次的迁址,一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对于巨石人而言,桐乡是发源地、是家乡,巨石人在这里起步,经过企业多年的深耕,使得桐乡凝聚了玻纤行业特有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以及较为完善和熟悉的产业链,这样的产业环境非常有利于中国巨石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巨石实现企业总部和制造基地的统一,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也给广大的客商带来了方便。
 
  加拿大弗莱克斯管道公司副总斯高特就是此次总部迁址的收益者之一,“以往来巨石采购,如果要去总部还得跑到北京,现在到桐乡不仅可以看到生产一线,还能直接到总部谈事,一举两得。”
 
  中国巨石迁址桐乡后公司决策程序进一步简化,企业实现投资主体与经营主体合二为一,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企业拓展上下游业务、整合上下游资源提供强大的支撑。
 
  2015年3月18日,中国巨石又做了一件轰动整个建材行业的重大举措。
 
  在巨石成立22周年之际,张毓强从宋志平手中接过“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的铭牌,世界玻纤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玻纤”正式更名为“中国巨石”。
 
  此时,早已被行业称呼15年的“中国玻纤”,在行业内和上下游产业间深入人心。企业改名从来不是小事,将已深入人心并广被市场接受的企业名称进行更改,更是一件异常慎重的事。“中国玻纤”在业内已成名的背景下,在大股东股份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毅然改为“中国巨石”,也一定有其更深邃的内涵。
 
  “巨石”并不是全新的名字,其玻纤产品品牌叫做“巨石”,已经响彻全世界,其企业实体叫做巨石集团,此次将上市公司改名“中国巨石”,实现了企业实体、品牌与公司资本称谓上的统一。同时,更意味着中国巨石要突破单一的“玻纤”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业务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公司行业影响力,真正走向多元化与国际化,使“巨石”的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更名,也是气度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信任的彰显,也许人们将逐渐淡忘“中国玻纤”这个曾经响亮的名字,但“中国巨石”会以更强的气势和雄心,被全世界铭记,带领着中国玻纤行业踏上新的征程,攀登新的高度。
 
  中国巨石迁址桐乡并再度更名,焉知不是其未来发展谋篇布局的一着“手筋”?
 
  央企市营,以“混合”引领产业前行
 
  今年年初,中国建材被列入首批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试点企业。事实上,中国建材早已在不同的领域中尝试重组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积累“混合”经验,总结出“央企市营”的发展模式,以央企实力与民企活力完美结合,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这在中国巨石身上得到精彩体现。中国巨石的每一步发展都走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前沿,展现了不同所有制成分的相互融合和共同促进,其发展充分印证了宋志平“央企市营”的理念。中国巨石也在“央企市营”的大平台上,充分利用央企的规范管理、规模优势、技术实力,以及民企的灵活性、激励机制、企业家精神。两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形成了企业强大的竞争力。
 
  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践行“央企市营”,不仅仅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关键在于法人治理结构的真正完善,将现代企业制度确立起来,带领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
 
  中国巨石在混合所有制的实践中,有敢于创新的勇气,有敢于挑战的激情。如今,勇于担当、勇于挑战的精神和高效的决策机制,加上中国建材的央企责任和多年铸就的企业文化,让中国巨石在这种混合的环境下吸纳双方各自的优势,成为一家市场认识度高,定位明确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真正体现了混合所有制企业竞争力的优势。
 
  “央企市营”是市场化的必然选择,混合所有制的目标就是国民共进,中国巨石正是这一含义的完美诠释。有央企站在整个行业的高度和责任,又有民企面向市场的活力和承担,为中国巨石成为行业龙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也为建材行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国民共进谱写了新的篇章。
 
  在中国玻纤正式更名为中国巨石之际,宋志平曾说:中国巨石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品牌创新战略,成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楷模。中国建材集团坚持“央企市营”的改革方针,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走出了一条“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管理整合、集成创新”的发展道路,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引领创新了我国充分竞争领域里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交叉持股、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的国民共进的企业模式,中国巨石是中国建材集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成功典范。
 
  中国巨石,确实有太多的辉煌、荣耀和成功经验。但其一路走来,摘取“世界第一”的桂冠,“混合”的力量不可小觑。
文章来源:http://www.chinacompositesexpo.com/cn/news.php?show=detail&c_id=12&news_id=2259

文章关键词: 复合材料 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 玻璃纤维 玻纤 混合所有制

上一篇: 中国石墨烯产业规模未来十年破千亿
下一篇: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