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 China Composites Expo
扫描二维码
资讯天天发
您的位置:首页 >

材料科研领域的“领跑者”
来源:光明网  2016-01-13 09:02:07
本文阅读次数:9194

文章关键词: 河南科技大学 中国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耐烧蚀复合材料用碳纤维多向预成型体结构设计、控制、制备及应用

原文:http://www.chinacompositesexpo.com/cn/news.php?news_id=2540
  2016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河南科技大学中国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耐烧蚀复合材料用碳纤维多向预成型体结构设计、控制、制备及应用”项目(编号f-30701-2-03)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河南科技大学马文锁教授为该项目第三完成人。
 
  把科研当成人生路上的兴趣爱好
 
  马文锁于2006年调入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作。教学中,他对自己带的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也非常用心。2014级研究生马振宇说:“为了纠正我们论文中的错误,马老师经常用借来的小型投影仪将我们的文章投影在工作间的墙壁上,逐字逐句修改,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教学之余,马文锁教授将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科研世界里。问及他的业余爱好时,他幽默地说:“写论文、推公式、做科研就是我的兴趣爱好。”2006年,他刚来学校时,办公室在西苑校区5号楼419室。他和任小中教授共用一个办公室。两个人都非常勤奋,是同事眼中的“工作狂”。虽然没有考勤,但是他们经常早上8点钟之前就来到办公室,晚上10点钟或11点钟回去更是家常便饭。有时为了推公式、编程序,他们连着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地工作。关于为什么非要熬夜加班的原因,马文锁解释说:“没有时间的积累,做不成科研。做科研需要连续性。有时为了使思路不中断,必须连续奋战几天几夜,加班加点地突破一个个难点和难关。”
 
  他的同事李天兴教授回忆了这样一个细节:“记得2014年的暑假,天气十分闷热,但南京的一个项目急需马教授和我过去研讨。拿着两张好不容易买到的车票(只有站票),挤到车上,发现车内不但异常闷热,而且站立时人挤着人,真是快要窒息了。车行两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挤到车门过道的那个小方形密闭空间里,马教授累得直接坐在地上,背靠着火车门……就这样,站站坐坐,挨到南京已经是第二天凌晨2点多钟了。早上起床,马教授的腰疼病就犯了,但在后续的项目研讨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着,直至该项目顺利完成。”李天兴说:“科研工作的成功与他那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那种不畏艰辛的拼搏精神紧密相关。”
 
  “三维编织”世界里的“领跑者”
 
  马文锁之所以能够参与到“耐烧蚀复合材料用碳纤维多向预成型体结构设计、控制、制备及应用”项目,并成为主要完成人之一,源于他读博士期间,2005年10月在《复合材料学报》上发表的《三维管状编织复合材料及其构件可变微单元几何分析模型》。这篇论文从根本上解决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管状构件的结构设计、性能预测与分析。这篇论文引起了该项目第一主持人朱建勋的注意,并力邀马文锁参加到该项目的研究团队,并成为核心研发成员。
 
  马文锁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以自己所学三维编织技术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默默工作8年之久,终于在其专业领域取得突破。与我国该领域的权威专家朱建勋及其团队合作,经过艰难攻关,马文锁参与的多项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为主要完成人的产业化项目“耐烧蚀复合材料用碳纤维多向预成型体结构设计、控制、制备及应用”于2014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一奖项的背后其实包含了马文锁10多年的积累,其中基础理论的沉淀是必不可少的。在其不多的科技成果中,包括了多项原始创新。
 
  近年来,马文锁教授在《科学通报》、《复合材料学报》、《功能材料》等杂志发表《编织几何结构的群论分析》、《基于空间群p3对称性的一种新型三维编织材料》等40多篇学术论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适用新型专利16项;博士论文“三维编织几何结构的群论分析”在编织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马文锁教授从事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成型理论及工艺的研究,在我省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中,几乎没有从事该领域的研究者及研究团队。正是他这种坚韧执着、敬业奉献十年如一日的“寂寞前行”,使得马文锁教授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文章来源:http://www.chinacompositesexpo.com/cn/news.php?news_id=2540

文章关键词: 河南科技大学 中国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耐烧蚀复合材料用碳纤维多向预成型体结构设计、控制、制备及应用

上一篇: 上海石化碳纤维月销量创新高
下一篇:年产800万㎡高性能两层法挠性覆铜板项目落户北川